千人齐唱国歌的声浪穿透宁陕滨河公园的夏夜,21℃的凉风里裹着滚烫的热情。8月2日晚,宁陕“村光大道”江口回族镇之夜的舞台上没有明星大腕,只有扛锄头的手举起红绸扇,系围裙的腰肢舞动民族风——当聚光灯打在村民们的脸庞,秦岭深处的这个夜晚彻底沸腾了。
泥土里长出的节目单
“红绸翻飞喽!”一声陕南韵味的吆喝炸响,江口社区唐金凤和新庄村王彩萍领着二十位姐妹踏歌登场。三尺红扇在她们手中忽而如麦浪翻滚,忽而似山花绽放。台下七旬的王德全跟着现场节奏打拍子:“都是我年轻时哼烂的曲儿,看她们跳得比电视里还鲜亮!”
展开剩余81%鼓点骤变,二十位青年从舞台两侧旋风般卷出。江镇村马平毅甩开蒙古袍襟袖,高桥村魏明浩头顶小花帽旋转如飞。在舞蹈串烧《盛世民族一家亲》当中,陕北《妹妹的山丹花》撞上新疆《团结的麦西来甫》,满场观众跟着节拍跺脚。后排抱孩子的妇女把娃架在肩头,奶娃娃的小手竟也学着比划起舞蹈动作。
“锄头当鼓镰作锣,歇脚田埂也快活!”城关镇四十二位庄稼汉的登场引发全场爆笑。“老把式”们抡起锄头“铛铛”敲击水桶,甩开镰刀划出银亮弧线。最绝的是弯腰拾穗的舞段,四十二道脊梁同时弯成饱满的弓,汗珠在追光灯下甩出七彩光晕。“这哪是演的?”种了三十年玉米的赵老汉拍红大腿,“这分明是咱晌午在地头歇乏的模样!”
乡愁在霓虹里醒来
舞台的聚光灯猛然聚焦,冷水沟村的“东江flow组合”一登场,便以一股原生态的活力点燃了全场!四名土生土长的“说唱歌手”,操着地道的宁陕方言,吼出了他们自创的歌词:“江口的山江口的水,手机一点山货飞出山窝窝!”这朴实的词句,瞬间击中了乡亲们的心坎,唱响了山乡巨变的时代脉搏,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沸腾的高潮!
“请大家吃江口点心咯!”嘹亮的吆喝声里,民俗走秀《十大碗里幸福藏》登上舞台。来自沙坪村的马琴系着蓝印花布围裙,托着红漆木盘穿梭席间,竹山村万芳扮演的新娘羞答答捧起盖碗茶,从传统农耕、手艺行当到婚宴筹备,融入少数民族元素与传统礼仪的演出,兼具生活质感与情感共鸣。
当《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流淌,带着孩子挤在人群里的西安周先生,左手拎着五袋香菇脆,右手攥着吃西瓜比赛赢的玩偶。“掰手腕输给本地大叔不丢人。”他揉着发酸的胳膊笑,“明年我们一定还来!”
舌尖上的不夜城
“多亏了咱宁陕民警同志!”吴女士指着河对岸的民宿感慨。原来,她在皇冠镇遭遇“一房难求”后来到宁陕县城,可挨家问遍,民宿、农家乐全挂着“客满”,手机刷烂“心凉半截”。在巡逻民警帮助下联系到宁陕县文旅局,硬是在深巷挖出间空房。吴女士在朋友圈里夸赞道,“必须给宁陕文旅点个赞,这波操作太暖了。”
百米长街烟火蒸腾,土豆饼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玉米锅巴的焦香混着烤肉烟气直往人鼻子里钻。福建周女士的四果汤摊前排起长队:“原想着试卖三天,哪知‘村光大道’开赛后生意就停不下来!”她舀冰的手快出残影,“今儿一晚上卖空了三桶仙草冻。”
三星烤肉店吴老板的炭火彻夜不熄。“串签子的速度赶不上卖!”他抹把汗指指冷藏车,“刚又运来半扇羊。”隔壁小炒店刘老板的灶台喷着半米高火苗,颠勺时围裙溅满油花:“下午三点炒到这会儿,五千?早超啦!”最绝的是街角烧烤摊,“原先每晚十点收摊,一天也就卖一千左右,如今要撑到凌晨五点。”老板亮出手机转账记录,“今晚已经七千八了。”
星光下的温暖注脚
随着舞台的灯光渐暗,滨河路的霓虹却愈发明亮,映照着烤肉架上跳跃的炭火,也映红了摊主们忙碌而满足的笑脸。一组数字为这个沸腾的夏夜写下注脚:截至今年7月底,宁陕县已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劲增41.9%。
然而,比这些跃动的数据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那些刚刚走下舞台的村民眼中闪烁的光芒——卸下妆容的“民星”们,已迫不及待地相约下一次排练。舞台的灯光会熄灭,但被点燃的创造热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如这秦岭夏夜的星辰,愈发明亮而恒久。
这场以乡土为基、以村民为主角的“村光大道”,不仅照亮了宁陕的夜空,更激活了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动力——千千万万普通村民的自信、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当聚光灯真正交还给大地的主人,属于宁陕人自己的“星光大道”,才刚刚铺就通向未来的璀璨征途。(通讯员 李青山)
发布于:陕西省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