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是全球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其背后既反映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带来的客观需求,也伴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环境可持续性等多重变革。到 2035 年,全球用电量将从 2024 年的 28 万亿度激增到 40 万亿度,电力生产也将彻底摆脱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路径依赖。届时,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比将超过70%,其中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占比会达到60%,发电量占比将突破 50%,光伏与风电凭借技术迭代实现度电成本低于 1 美分,叠加储能产业的规模化突破,将共同占据电源结构的核心位置。
在电网侧,智能调度将演进至主配微网协同模式,通过量子计算和全电压全域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毫秒级跨区域供需实时调度,人工智能结合高精度气象数据,可实现新能源功率与负荷从短期到长期的精准预测;全网参与潮流和暂态计算的节点数将从数百个激增到数百万,从而实现供需的柔性调控。在负荷侧,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从 2024 年的 4200亿度飙升至 1.5 万亿度,电动汽车保有量也将从6400 万辆大幅增加到 3.5 亿辆,数亿辆电动车通过智能充电桩的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参与电网调峰。
在储能方面,构网技术的全面普及成为关键突破,成功破解了新能源出力“随风波动、靠光发电”的波动性难题。能够实时平抑出力波动,将供电稳定性提升至传统火电机组水平。2035 年,随着新能源主导地位的确立,电力系统的运行逻辑将全面重构,数字化和 AI4S 技术将与生产系统深度结合,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存要件”。
光储融合,全场景构网,光风储发电成为主力电源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光伏与风电正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性的发电技术。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消纳难题也随之凸显。对此,光储融合、全场景构网等创新技术的突破,正推动电力系统从传统同步机主导的“刚性架构”向新能源主导的“柔性生态”转型。这不仅解决了能源生产和消费在时空分布、技术特性上不匹配的问题,更助力新能源跨越“消纳鸿沟”,成为全球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未来场景:光储融合,从光伏平价走向光储平价光伏技术的创新迭代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纵深推进,从高效电池技术的持续突破到智能制造工艺的升级,光伏产业的平准度电成本(LCOE)在过去十年已实现超 90% 的大幅下降,当前已逼近 2 美分 / 千瓦时的水平。其中,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ing Contact,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凭借技术成熟度的持续提升、产业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高投资回报率的显著优势,有望在未来 5 年内实现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进而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2030 年之后,更高效率的 TOPCon + 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将持续迸发强劲的生命力,推动 LCOE 降至 1 美分 / 千瓦时以内。与此同时,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化学储能发展迅猛,技术迭代速度与产业化规模均呈现爆发式扩张态势;近十年来,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已下降近 85%,当前度电成本已降至约 4 美分 / 千瓦时。
预计 2030 年将低于 3 美分 / 千瓦时,2035 年将进一步降至 2 美分 / 千瓦时以下,低于抽水蓄能的成本,成为成本最低的储能技术之一。储能系统作为灵活高效的“电力蓄水池”,既能平抑光伏发电的间歇性波动,又能缓冲用电负荷的峰谷差异,从源端到荷端全方位保障电力供应稳定,进而显著提升光伏发电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与可靠性。这种“光储协同”的互补效应,正为光储融合技术的场景拓展、市场渗透与产业升级打开了海量发展空间。
未来场景:全场景构网,破除新能源消纳世界难题
随着新能源占比持续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资源被快速消耗,系统平衡和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挑战,这已成为当前全球新能源发展的共性难题。在众多电网稳定技术中,构网技术是唯一能同时实现“惯量模拟 + 电压 / 频率主动控制 + 全电源类型适配”的技术。
依托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构网技术成为打造高度协同的新能源电站的关键支撑;这一技术让新能源发电场站(如光伏、风电)或储能系统具备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电网支撑能力”,主动参与电网频率、电压的稳定控制,推动新能源场站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构建”的范式革新。
通过全场景构网技术,电力系统的生产、传输与分配效率得以全面提升。例如,在沙特红海地区,华为助力客户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光储微网,通过 40 万千瓦光伏和 130 万千瓦时储能实现独立稳定构网,持续为当地提供绿色电力,有效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在输电场景中,构网技术可精准平抑新能源并网时的电压波动与频率偏差,提升远距离输电的稳定性;在用能场景中,配电网发生扰动时,构网技术能快速提供支撑,减少电压跌落或频率波动的影响。国际能源署(IEA)指出:“构网技术是破解新能源并网难题的‘操作系统’,其普及速度决定了全球碳中和的进程。”
目前,构网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加速推进,预计 2028 年前将形成覆盖设备、并网、运维的完整标准体系,2030年启动全球规模化应用。到 2035 年,构网技术将全面覆盖发、输、配、用全场景,成为光风储设备入网的强制要求。
在光伏组件技术的高效迭代、风机叶片技术的持续突破、锂电池性能的跃升,以及构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下,我们可以预见:到 2035 年,全球光伏与风电的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 1.2 万亿千瓦,在全球电源总装机中的占比将超 60%;而作为电网灵活调节的核心支撑,电化学储能的装机规模预计将突破 80 亿千瓦时。届时,光伏、风电与储能协同发力产生的电力,将贡献全球 50% 以上的电力供应,正式确立其作为全球主力电源的核心地位。
Token 管理瓦特,跃升电能品质
电网作为连接能源生产、传输、分配与消费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增加,负荷侧分布式光伏、大功率充电桩、V2G 和储能的不断发展,其运行面临着“供需波动加剧、技术复杂度提升、安全风险多元、数字化转型滞后”等多重挑战,从架构上落实数字孪生技术和 AI4S 深入电网调度、工程排程等核心业务成为必然,解决电网快速应对发电侧功率预测和用电侧负荷预测、电网的潮流计算和暂态计算等能力。
数字化技术和 AI 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存要件”。AI4S 将深度进入电力系统的各个生产场景发挥作用:在电网调度方面,负荷预测、新能源功率预测将支撑 15 分钟级超短期到月度的中长期发电计划制订,多目标最优求解能力将支撑电网的安全运行,主节点的潮流和暂态计算将支撑电网的状态仿真,配网侧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管控、大规模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微网资源双向互动等方面也需要配网实现仿真和潮流计算,支撑配网台区平衡稳定。2024 年全球风光水厂站气象预测和功率预测的普及率约 1.04%,负荷预测普及率不到 17%,2035 年为支持全面的柔性调控和双碳目标达成,气象功率预测和负荷预测普及率需达到 100%,成为新能源厂站建设的必配要件;参与电网机电暂态计算的电网拓扑训练节点数将会从 2024 年的不到 300 个激增到全电压全要素的约 100 万个,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的效率需相比 2024 年提升 30 万倍。
在运营运维方面,大数据和 AI 技术将替代经验,感知和预测设备本体的实时状态,实现器件级、设备级和系统级的预测性维护能力。视频和 AI 将替代人眼,识别人为或外界不可预知力的破坏,实现环境级、操作级和应急级的预防式管理。2024 年设备智能运维的普及率不到 1%,人员岗位的覆盖率不到 0.5%,2035 年预计预测性运维将覆盖发电、输变电110Kv/10Kv 主要设备,覆盖率提升到 60%,设备预测性运维也会深度融合温度、声纹、振动、油气检测等多源数据融合,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等,将当前定时定检提升到随时全域,故障预测准确率也会从当前不到 85% 提升到 95%以上;
应对边远厂站、高危作业和防灾应急岗位的数字孪生员工岗位覆盖率将提升到 90%。在工程建设方面,AI 将全面渗透到主网、配网的基建、检修、带电操作、消缺等多个生产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求解引擎最优化目标、规则等定量约束和人员、物料、工具、环境等变量约束,生成最优的项目建设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业务支撑计划等。
在电力交易方面,在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电力系统波动加剧,电力市场周期加速演进,正从“日前”向“日内”、“实时”跃迁,以分钟级响应来应对秒级波动,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生存法则。这场变革将市场与 AI 技术的融合推向新高度。AI 技术加持下,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占比将会从 2025 年不足 1%,提升到 2035 年的 72%。泛在物联和可靠通信,是实现电力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AI 体系性发挥作用需要有高质量的数据。
泛在物联和通信是高质量数据、AI 与场景结合发挥价值的前提。没有泛在物联就没有数据。数据空间通过物联网技术联接多方主体、基于共识规则(如安全共享、合规流转等),为 AI 提供持续、可靠、多维度的数据供给,为业务间、企业间、生态链的数据交换建立可信任的机制,消除各利益干系方对数据交换的担忧。
没有通信,就没有保护,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无从保证,也没有 AI 使能。因此亟需“站在后天看明天,决定今天怎么做”的通信目标网规划,明确“主网智强”、“中压融合”、“低压透明”、“厂站园区”的十六字方针,达到主网双平面通信,达到 6 个9 的可靠性,微秒 / 毫秒级响应;中压层重在“融合”,通过“光 +5G”硬隔离、短切片的双手段,达到 4 个 9 可靠性,毫秒级响应;低压透明通信,达到 3 个 9 可靠性,秒级响应;场站园区有线无线相互结合,实现 100% 全覆盖。满足各类 AI 场景应用对时延和传输带宽的要求。
展望未来场景电力智能世界,一是面向电网,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分析难、决策难的问题,避免“西班牙大停电”再次发生,需要从当前的机电暂态仿真到全域、全电压电磁暂态在线仿真转变,这需要突破“仿不了、仿不准、仿不快”难题。预计 2035 年电网拓扑计算节点到达百万级,计算效率提升 30 万倍。二是面向发电,核心破解设备预测性维护的难题,解决设备安全面临的挑战。需要从设备级到系统级的多模态预测维护,为设备主动运维、设备延寿,预测准确率由当前 85% 提升至未来 95%。
电动跃迁,全球交通能源革命进入规模化拐点
交通电气化与汽车电动化是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全球交通能源正从传统化石能源驱动向电力驱动快速转变。充电网络基础设施的全域覆盖与高压超快充技术的持续迭代,正彻底重塑电动车的补能体验——从“等待焦虑”到“即充即走”,精准解决了用户的补能痛点,成为推动电动车从“可选”走向“必选”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为交通领域的深度脱碳注入了决定性动能。如今,电动车与充电基础设施已超越单纯“用电负荷”的传统定位,进化为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车 - 桩 - 网”深度协同,交通系统与能源系统正形成动态互济的融合生态:既能够灵活响应电动车的多元化充电需求(如峰谷时段智能调度、应急补能优先保障),又能通过车辆有序充电、V2G(车网互动)等技术,参与电网的调峰填谷与电压频率调节,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弹性支撑。这种“负荷即资源”的角色重构,让交通与能源系统从“单向供给”转向“双向赋能”,在满足用户出行能源需求的同时,更释放出跨系统协同的低碳价值。高压超快充加速电动车体验升级,实现补能零等待。
锂离子电池超快充技术的迭代升级正持续突破性能边界,其中 10C 及以上倍率的电池凭借充电速度的革命性提升,预计将于2035 年实现全面普及。与此同时,高压超快充技术的成熟应用正推动充电效率实现质的飞跃——车辆单次补能时间将被压缩至 5 分钟以内,全面对标燃油车加油效率,真正实现“补能零等待”的体验升级。
这种技术的普及不仅彻底消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更从补能效率层面打破了电动车与燃油车的最后一道使用体验鸿沟,为交通全面电动化扫清了关键障碍。预计 2035 年,全球乘用车市场电动化渗透率将超过 60%。而中国市场整体电动化水平领先全球,渗透率超过 80%。
大倍率电池与高压超快充技术的成熟落地,正为电动化技术在乘用车之外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扫清核心障碍。在工程机械领域,挖掘机、装载机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协同——电机驱动的精准控制特性结合智能作业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更通过无人操作、远程监控等功能降低高危环境下的安全风险。预计到 2035 年,此类工程机械的电动化率将突破 40%,成为矿山、基建等场景的主流选择。
电动重卡领域,依托大电量电池与兆瓦级超充技术的双重加持,电动重卡彻底打破续航与补能限制,实现从城市配送、港口短驳等中短途场景向长途干线物流的全面渗透。预计 2035 年全球电动重卡销量渗透率将超 50%,中国等政策推动强劲、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这一比例更将突破 80%,重塑货运行业能源结构。船舶领域,呈现“电动化 + 自动驾驶”的融合趋势,电动动力系统结合智能航行技术,既能降低内河与近岸运输的碳排放,又能通过航线优化、自动避障等功能提升运输效率与航行安全,预计 2035 年内河运输船舶的电动化率将超 30%。
支撑上述场景突破的核心,是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超快充网络将实现“无处不在”的覆盖,预计 2035年全球大功率充电桩总量将超 1500 万座,其中单桩功率 400 千瓦以上的超快充桩占比超30%,为各类电动装备提供高效补能支撑,形成“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基建配套”的正向循环。
车桩网互动互济,推动电动汽车产业与电力行业深度融合。到 2035 年,全球电动车保有量预计将突破 3.5 亿辆,如此庞大的电动车辆若陷入无序充电状态,将显著加剧配电网的调度压力与管理复杂度。中国国家电网专家的测算已揭示这一风险的现实性:若车、桩、网协同机制不完善,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可能导致2030 年国网经营区域的峰值负荷额外增加 1.53亿千瓦,这一增量相当于该区域同期峰值负荷的 13.1%。
这种负荷的突发性、集中性增长,不仅会对供电服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形成冲击,更可能引发配电网设备过载、电压波动等安全隐患,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构成重大挑战。这一潜在风险的预警,也从侧面凸显了车网互动(V2G)、有序充电等技术与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引导电动车充电行为与电网负荷特性动态匹配,既能保障用户补能需求,又能避免给电力系统造成超额负担,为高渗透率电动车时代的电网安全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在经济性与构网能力上的持续提升,园区、商业综合体、社区正通过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小型微电网,逐步形成“微网自主用能”的新型模式。此类场景中聚集的大量电动汽车,借助 V2G(车网互动)技术可转化为分布式储能资源,形成灵活的“移动储能池”:当电网出现负荷高峰,或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电动汽车可反向向电网或园区供电,有效缓解供电压力。在电网负荷低谷、可再生能源发电高峰时启动充电,避免新能源电力浪费,降低对火电调峰的依赖。
这种负荷侧的“双向互动”能力,不仅让用能调节更具弹性,更能提升新能源的就地消纳效率,强化微电网与主网协同运行的稳定性。我们预测,到 2035 年,全球将有 50%以上的充电基础设施具备电网需求响应能力,可根据电力供需动态引导充电行为;同时,30% 的新增电动汽车将搭载 V2G 功能,使“车作为电网资源”从技术可行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分布式能源体系注入更强劲的协同动能。
汽车电动化浪潮正引领人类从化石能源主导的时代,加速迈向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新纪元。充电桩的普及不仅在物理空间上逐步取代加油站,更从功能属性上重构为城市交通与能源网络深度融合的核心基础设施——它既是电动车的补能节点,也是电网的灵活负荷与储能终端,成为连接交通流与能源流的关键枢纽。
交通能源的电动化跃迁与智能电网的柔性调度、数字孪生城市的全息协同深度耦合,勾勒出“能源 -交通 - 信息”三位一体的未来图景。交通出行从“化石能源消耗”转向“可再生能源循环”,城市运转从“系统割裂”走向“全域协同”。这种跨越产业边界的深度融合,将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算电融合,使能全绿色 TOKEN
在计算成本持续下探、数据可用性呈指数级激增与算法模型突破性进展的三重驱动下,人工智能的功能边界正经历颠覆性拓展。支撑这一变革的双重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大型算力中心内海量 AI 服务器的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构成 AI 处理复杂任务的“中枢大脑”;另一方面,小型化数据中心在城市肌理中加速渗透,如同遍布人体的神经末梢,让 AI能在物理空间上更贴近应用场景,实现数据的毫秒级响应与本地化处理。
这些以 AI 为核心的智算数据中心(AIDC),正成为电力需求增长最迅猛的领域之一——其高密度计算单元与持续制冷系统对能源的消耗强度,远超传统数据中心。据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实现翻两番的跨越式增长,从曾经的“隐形负荷”跃升为关键能耗大户。
这种激增的电力需求,不仅倒逼能源供应结构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转型(如数据中心与光伏电站、风电基地直连),更推动能源使用方式向“算力 - 电力”动态匹配演进(如基于 AI 的能效优化、错峰用电调度),深刻重塑着全球能源系统的生产与消费逻辑。AI 尽头是能源,绿色电力与算力协同发展是必然。以 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沿着参数规模爆发式增长的路径持续演进,与之相伴的是算力需求的几何级攀升。
尽管DeepSeek 等模型在算力效率上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但自动驾驶、工业元宇宙、智能决策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的井喷式发展,仍推动全球整体算力需求维持高位增长态势。从能耗数据来看,2024 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约 4200亿度,占全球总耗电量的 1.5%,且正以每年14% 的增速持续攀升;按照这一趋势,十年内其耗电量将突破 1.5 万亿度,占全球总耗电量的比例升至 4%。
这一数据意味着 AI 发展正面临“算力爆发需求”与“全球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如何在支撑算力扩张的同时实现低碳化,成为行业必须破解的核心命题。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在经济性、稳定性与灵活性上的全面提升,绿色算力与算力节点的空间耦合正加速落地。
在大型风光储能源基地,“风光电直供零碳数据中心”的模式日益成熟:通过新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既省去了远距离输电的损耗与成本,又能将清洁电力直接转化为算力,大幅降低算力成本;更关键的是,这种布局可实现 100% 绿电消纳,较传统数据中心减少 80% 以上的碳排放,从源头破解“算力增长与低碳目标”的矛盾。
我们预测,这种“电 - 算协同”的融合发展模式将在未来十年快速普及,到 2035 年,全球大型数据中心的绿电供应率将达到 80%,其中绿电直供等近距离耦合模式的占比将超过30%,推动 AI 产业从“高碳扩张”向“绿色智能”的范式转型。
“直流直供”融合创新,让数据中心变身“能源路由器”。传统数据中心的供电模式长期依赖交流电网的多层级变压转换。从高压交流到低压交流(经 UPS 不间断电源),再到服务器负载所需的直流,多次交直流转换不仅造成约 10%-15% 的能耗损失,交流频率波动与谐波干扰更成为设备故障的潜在隐患,制约着能源利用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随着光伏、风电、储能逐步成为主力电源,基于光风储柔性直流架构的高压直流(HVDC)直供模式,正引发一场从新能源生产到算力消费的全链条能源革命。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是效率跃升。高压直流(如 ±400V、±800V)系统大幅精简交直流转换环节,直接兼容光伏、储能等直流电源的特性,实现多能源无缝接入。
这使得数据中心从光伏发电到芯片算力的全链条能源利用率提升至 70% 以上,远超传统“交流电网 + UPS”模式的 55%-60%;同时将 PUE(能源使用效率)从传统的 1.5-1.8 降至 1.1 以下,接近“零冗余”的极致能效。第二是动态共生。借助直流架构的灵活性,数据中心从单纯的“电力消耗者”转型为“能源路由器”——通过算力需求与“光风储网”供应的实时匹配,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算力负荷的动态协同。例如,当光伏、风电出力过剩时,数据中心可主动提升 AI 训练等弹性负荷,配合储能系统消纳多余电力;当供电紧张时,则降低非关键算力,释放储能电力支援电网其他负荷。第三是闭环调控。
这种“算力 + 电力调峰”的模式,构建起算力与电力的自闭环控制体系。数据中心不再被动适应电网,而是主动参与能源网络调控,既提升了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又增强了电力系统的韧性,使“源 - 网 - 荷 - 储 - 算”形成有机整体。2035 年,新建 AIDC 中将有 30% 采用“HVDC+ 绿电”的供电架构。这种架构变革不仅重塑了数据中心的能源逻辑,更让算力基础设施成为连接新能源与数字经济的关键枢纽,为“零碳算力”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核心支撑。
数据中心作为集高耗能与高算力于一体的核心基础设施,正经历从传统“被动电力消耗者”到电力系统“主动灵活参与者”的范式转型,逐步成为衔接新能源电力生产、存储与消费的关键枢纽。其双重价值愈发凸显:一方面,作为电力数字化的“算力基座”,数据中心凭借 AI 算法、数字孪生等技术,为电网调度优化、设备状态预警、新能源出力预测等提供强大算力支撑,持续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另一方面,作为具备弹性调节能力的柔性负荷,数据中心可通过算力的动态调度(如错峰运行、负荷平移)响应电网供需变化——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时提升算力负载消纳绿电,在供电紧张时降低非核心算力释放电力空间,从而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的稳定运行。这种“算力赋能电力 + 电力支撑算力”的双向互动,让数据中心从能源链条的末端环节跃升为系统级协同的关键支点,为新能源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搭建了不可替代的桥梁。
结语
2035 年的电力系统,已经进化为一个动态平衡、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生态系统,实现了从“保障供电”到“引领低碳发展”的跨越。当夜幕降临,光伏板启动自动清洁作业、风机精准调整叶片角度、储能站有序储备电力,电动车依托智能调度有序补能,数据中心同步启动“算电”动态调节,整个电力系统如同有机生命体般高效运转,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坚实支撑。
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